「被批評的勇氣」讀書筆記
心理學相關,了解人在不同人生階段與場景,對於批評與讚美的影響,包含家庭、同儕、伴侶、職場、社群媒體等。心理自尊與社交需求的探討。
「被批評的勇氣」,內容蠻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。覺得比較受用的地方大概是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,而且男女面對批評時的反應差異,反而會導致關係更為緊張。原來讚美這麼重要,竟然讚美要是批評的五倍!另外一項我覺得驚奇的是,獼猴挑玩具的實驗。另外,社群媒體的亂象也心有戚戚焉,跟我之前讀的書有相互呼應。
重點筆記
讚美和責備在人際關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從一出生下來的孩子到學童,都會需要讚美,也避免責備,而青春期時,則是想要逃避父母的讚美與責備的約束,但下意識卻仍深受影響,而產生矛盾情緒。只要人生活在社會當中,就無法在朋友、同事或伴侶間,避免受到評斷。而中年後,或許有機會擺脫這些評判,有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,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從生物學出發,其實人的大腦,更正確來說,需要群居的生物,大腦都比其他獨居生物還來得大,因為群居動物需要建立社會關係,和社會性有所關聯。
嬰兒出生之後,其實判別人類面部表情的掌控度就很高,會需要被看見、注視,他們也辦法從臉部表情解讀情緒訊號。(喜歡和嬰兒玩遮臉遊戲,小朋友沒看到眼睛,會覺得好像父母消失了,忽然覺得小焦慮,然後手拿開後,父母又出現而感到開心)。另外,嬰兒對聲音也算敏感。其實嬰兒在 11 個月大的時候,也會喜歡和自己有相同嗜好的人。嬰兒也偏好喜歡幫助他們的人。
我們的評斷源自於愛與接納、信任、焦慮、恐懼、拒絕等早期經驗與深根蒂固的價值觀。我們也容易有偏見和曲解,而做出盲目的判斷。
第二章 讚美背後的心理、自尊與社交作用
讚美可以促進大兩健康發展,親密賀爾蒙「催產素」和愉快感的體內鴉片「腦內啡」影響嬰兒腦部發育。
「變色龍效應」:模仿喜歡的人,代表信任與權力授與,可建立和諧關係。
「畢馬龍效應」:自我實現預言,被貼標籤之後,表現出標籤下的樣子。
讚美的副作用:報酬效益遞減、降低注意力(容易尋求讚美)。讚美需要引導孩子看見努力和成就之間的關聯,而不是稱讚對方聰明有天份。稱讚努力、恆心、毅力。讚美也要具體,不能變成表面敷衍。讚美不能變成支配他人的工具。
第三章 責備:內疚感與羞愧感的必要性與破壞性
責備會帶來內疚和羞愧感,因為這種負面感受,我們常會為了保護自己而否認這些錯誤、指責別人或是轉化記憶(大腦修改記憶成對自己有利)。但我們應該試著接受這些責備,並從中記取教訓。
人為了生存,演化出害怕被排擠、恐懼被責備的傾向。我們如果被排擠,所遭受的痛苦,其實不亞於身體創傷。社會孤立也容易讓人生病,心理問題帶來生理問題,不容易抵抗病毒而感冒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。
我們人也有感同身受的能力,對於他人的痛苦會有同理心。我們人類作為社會動物,註定會被他人的情緒所影響。
我們面對責備,減緩負面情緒的最佳方法,就是就接納責備,並且道歉,然後從對方身上重新獲得認可。
第四章 家庭內的讚美與責備
青少年因為社交腦尚未完全成熟(大腦灰質急速成長,神經連結日益激增,造成前額葉皮質區負荷過重),非賀爾蒙失調影響情緒,所以面對管教時,比較容易有自我防衛和憤怒。
面對青少年不能貼標籤,以偏概全責備,反而會激化衝突,但另一方面,父母也煩惱該如何管教孩子。
而讚美也不完全沒有副作用,最受寵的孩子可能會覺得對其他手足很愧疚,為了減輕內疚與焦慮,會有自我毀滅的傾向。
第五章 同儕間的讚美與責備
對於女人與男人的角色認知,是後天透過讚美和學習得來。
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家 Melissa Hines 有趣的研究:公彌猴幼猴會挑選玩具汽車和火車,母獼猴會挑選洋娃娃和烹飪鍋具。
保持禮貌是一種幫助我們隱藏負面批判的社交技巧,但我們經常露餡,而我們臉部表情些微的變化,就會透露出我們想隱藏的情緒。
人類愛聊八卦,英國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發現,人類會花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在社交互動上,有百分之六十五花在社會資訊交流和閒聊八卦上,男女性和年齡並沒有顯著差異。
青少年加入黑幫是為了避免遭受孤立,獲得接納與尊嚴。
友誼會確保我們的自我價值感。
第六章 伴侶間的讚美與責備
婚姻的秘訣,維持讚美、管控責備。需要維持讚美比責備多出五倍的黃金比例,才容易維持婚姻關係。有的夫妻習慣激烈爭吵和秀恩愛、有的夫妻鮮少批評和讚美,或是性吸引力的減損,都不是婚姻的最大威脅。讚美不能帶有支配與壓力、以偏概全的責備。
遇到衝突時,選擇逃避而冷漠應對,男性佔百分之八十五。在夫妻爭執中,男性壓力升高的速度會比女性快很多,所以男性比較容易情緒崩潰。男性比女性面對責備時,反而容易表現冷漠,是因為男性比較不容易處理人際衝突,他其實是為了自我防衛,但女性遇到男性表現冷漠時,反而會情緒崩潰。
記憶偏誤也會造成夫妻關係失調,我們都會認為自己付出的比較多,而忽略對方實際的付出。計較誰付出的多,容易導致不滿。
第七章 職場上的讚美與責備
職場上的讚美與責備關乎工作滿足感。我們會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被看見,獲得相對應的讚美,而對工作不滿,進而離職。
基層員工其實比 CEO 更容易得心臟病,我們以為身處組織頂端的人責任重大,所以壓力更大,但事實上,壓力更大,因為他們缺少權利、地位低,所以認同度低,辛苦得到的功勞也被低估。研究發現,地位越高,越能免受疾病的侵犯;地位越低,我們承受生病與壽命縮短的風險越高。
地位所代表的不僅是尊嚴,更是一種讚美。
第八章 社群媒體的讚美與責備
社群媒體會扭曲人的批判,有些人會因為網路酸民的批判而走上絕路,但現實生活中,這些酸民其實也是有同理心的,但到了網路上,和他人互動的方式,就變了調,可能把真人變成遊戲的角色,而缺乏同理。
另外社群媒體也有需多失真的比較,大家都貼出美美的照片、出遊的照片,光鮮亮麗的一面,然後人們在這種比較之中,自慚形穢。而社群媒體的讚美品質變差,因為每個人只要按出讚就好,每個發表文章的人,追求的就是按讚數和點閱率,缺少更深入優質的評論。而我們看到讚,其實只會產生更多的不滿足。
社群媒體另一個詬病就是惡意留言反而引人注目,因為人無法忽視針對自己的負面批判,而且這些負面批評,往往會像磁鐵一樣,吸引更多的負面留言,助長網路霸凌。
另外,演算法讓你的同溫層更厚,讓你更自戀、觀點更僵化,動不動就取消追蹤或是刪除好友,反而會讓不同觀點變得更有敵意。大家也開始喜歡網路筆戰,簡化問題並兩極分化,變成雙方完全對立與偏激的狀態,而忽略很多意見其實並非完全非黑即白,而是有不同光譜。
第九章 鍛鍊被批評的勇氣
我們必須在別人的評論和給自己的評價之間尋求平衡,我們也會時不時檢視自己,我公平嗎?我有帶偏見嗎?其他人會怎麼看這件事情?我是不是有錯?等。而總總的批判,可以追去到早年愛、需求、恐懼的歷史,我是誰,我是怎樣的人,而面對讚美或批評,我們又會怎樣反應。
有些人會想從這樣的批判關係中解脫,試著使用冥想或正念。但作者覺得正念的缺點在於斷開評判,也會同時關閉喜悅與判斷力(我自己認為莊子或是佛學就是希望我們走向這樣的道路,面對各種難題或是喜悅,以平常心看待,因為我們無法預期。)正念鼓勵對自己所有的念頭都採用不帶批評與接納的方式,但是心理學家發現,我們會變得容易聽信別人的提議,也會把錯誤記憶信以為真。而冥想則會導致個人熱情大幅脫離。
作者建議我們可以藉由提問六個問題,檢視自己的評判標準
- 對我的評判是有利還是不利?
- 我的評判是有彈性與容易受影響的嗎?
- 我的評判對自身利益太簡單思考了嗎?
- 我願意與別人交流批判嗎?
- 我能察覺自己會以一個人的外表、宗教、種族、性別或政治立場,做出沒有根據的假設嗎?
- 就算我的批評充滿情緒,我還能相信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