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師的焦慮症候群
渴望社會認同與自我實現的衝突與對話
2020 年末,想好好重新審視自己。
為什麼?
因為這一年一直覺得心情焦慮。
為什麼心情焦慮?
因為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?內心有很多的雜音。
為什麼這樣說?
就會看到很多人,在做不同的事情,感覺很有成就。例如認識的人進入的知名的外商公司、升職了、加薪了,又或是開創了新事業等等。又或是大家都在斜槓,可能做 Youtube、教學、又或是開 podcast,覺得自己好像也要跟著這樣做,才不會被淘汰。也可能要想像如果忽然失業,是否有什麼備案。
又或者也聽說過,在科技業,沒有每年或是每兩年就換更好的工作,有種代表沒有公司想要你,你競爭力不夠。又或者最近有出現了什麼新技術、新工具,我好像應該要去學,我要多學一些東西,增加活下來的機會。T 型人才不夠要 π 型。又或者最近看了很多傑出的後進,自己好像快被後浪淹沒,死在沙灘上了。那種不確定性、不安全感一直充斥內心。
我想以上的內心旁白,不僅是我自己,也應該是很多人的心聲。
我也能理解為什麼現代人比起以前,有更多的焦慮感。因為社群媒體的發展,我們越來越快可以接觸到新的資訊,無論是朋友或是陌生人的最新動態,而我們看著這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美好訊息,內心有一絲絲地羨慕,甚至嫉妒憤怨,憑什麼他可以,然後不自主地貶低對方的成就,典型「文人相輕」的一種顯現。又或者認為別人可以我也行,然而一直追尋不到,莫名產生的自卑感。
我們常常只看到那美好的一面,卻忽略了這些美好,背後可能的代價。我們可能看到別人常常出國出差,看起來美好,其實一直調時差,累得半死。升職之後,壓力山大,因為想努力證明自己,上司對你有期待,平輩可能等著看好戲,而下屬老是出包。又或者,升職之後的加薪幅度和工作量,其實不值得。又或者,這些美好光環的背後,是高工時高壓力,以健康為代價,時不時的胃食道逆流、胃痛或是其他免疫系統出現狀況。
還有一種職場地獄,你做你不開心、沒有成就感的工作,但你離不開那個地方,因為薪水高到你捨不得離開。我們用薪水,換自己的夢想、出售我們的人生。我們也已經習慣用薪水做選擇,從第一份工作開始,我們想得可能是哪份薪水高,就選哪份,或是想著哪份工作可以是跳板,可以累積實力,讓自己有機會在下一份工作可以獲得高薪。我們有很多的功利的盤算,也卻漸漸看不見其他的可能。
又或者這以上這些,只是酸葡萄心理?
其實也有聽過,想要毀掉一個人的興趣,就是付錢讓他做這件事。這件事情非常微妙,有時候,你喜歡做這件事,其實原本不是為了金錢報酬,是因為你很喜歡做這件事,可是後來有了金錢報酬後,你開始會計較很多事。原本是你會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,因為你有熱情,很享受這件事情。但現在,你想得會是,我覺得我值得更多的金錢報酬,如果對方給得不夠,你會想自己是不是不要那麼盡力,如果對方給得很多,你會覺得原來自己這麼有價值,然後期待未來的報酬不能低於這個水準。
然後,又是一個尷尬的問題,薪水報酬代表自己的能力嗎?我們又開始和其他人比較薪水,好像比別人薪水低,就是技不如人,自形殘穢。同儕比較而生的壓力與不滿,漸漸吞噬自己,然後失去方向。
這個社會很功利現實,看你的薪水、看你的職稱頭銜、看你的公司名氣。我們把這些象徵成功的標籤,一個一個像是獲得好寶寶貼紙一樣,努力追求,希望往自己身上,多貼一些這些東西。面對陌生人,你會怎樣介紹你自己,我們又透過什麼快速認識對方?無非就是公司、職稱,這就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。但我們有時候就是喜歡眾人對我們投射羨慕的眼光,我們享受這種關注。
人有辦法逃脫這些嗎?你夠不夠認識你自己?你難道不能就和自己比較就好嗎?你為什麼要追求這些東西?你為什麼要做這個?
我們其實沒有機會好好停下來,問問自己真正重要的問題。
我是誰?我想要往哪裡走?什麼才是對你重要的東西?為什麼?
為什麼要升職?為什麼要加薪?為什麼要不斷追求卓越?我們明知道邊際遞減效應。我們追求的,是那種不斷會消逝的快感。我們總以為到達那裡我們就會快樂,只要加薪了、只要升職了、只要進入名校、只要進入大企業,我們就會從此快樂,在此之前,我只能憂愁,咬緊牙努力。但卻忽略了,一旦到達峰頂,我們又會慢慢回到焦慮的低谷。
我們常常看著自己不足、缺乏的地方,卻忘記看看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。我們分不請楚什麼是需要,什麼只是慾望。《湖濱散記》的作者梭羅曾說:「一個人不需要的東西越多,越是富有。」我想這也是為什麼,近幾年來,又開始流行減法生活,人們受夠了生活中的各項雜訊帶來的負面情緒。
逃脫焦慮的方式?
朋友曾跟我說,你就是不夠瞭解自己,太過在意社會價值,才會這樣焦慮。前者原因我是同意的,我不夠瞭解自己,但後者,我認為身為哺乳類需要群體生活的人類無法逃脫。
但能理解有些逃脫的方式,透過思考辯證,改變自己的信仰,重塑自己的價值觀,佛學是一種、老莊是一種、宗教是一種、藝術是一種。他們高舉不同於金錢、身份地位的價值觀。可能是道德、可能是愛、可能是脫世超俗、可能是離經叛道。在這些不同的群體中,我們可能可以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,我們可能可以找到和我們價值觀相同的夥伴,然後彼此扶持,說到底,我們其實只是希望被接受、被愛而已,在那樣的世界裡,無所畏懼。
又或者,我們對這個社會的認知,取決於自己大腦,我們其實是自己小小宇宙的中心。叔本華曾說「別人的腦子絕對不是可堪寄託真正快樂的地方」,似乎有種自認為「眾人皆醉我獨醒」的傲慢。但如果真正瞭解自己,你就會對其他人的評論不屑一顧。仔細想想,也蠻有道理。
心理學始祖詹姆士認為,我們只有把自己的驕傲和價值投注在某個目標上,但我們最終沒達到該目標時,才會感到羞愧。 成功或是失敗,取決於我們設定的目標。沒有嘗試就不會有失敗,沒有失敗就不會覺得丟臉。自尊 = 成功/追求目標,所以想要提高自尊,要嘛就是想辦法獲得更多的成功,要嘛就是減少追求的目標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吧。
我們或許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,然後勇敢前進就可以了吧?
但這些答案,或許我們可以透過視角的轉換去審視。透過時間,或是說我們有限的人生裡面。如果我們拉遠來看,這件事情對我整個人生的重要性為何?你的一生就只有一定的期限,而且還無法預測長度。如果你的生命還剩一天,這些你認為的答案,還是你仍會追尋的事物嗎?
我們或許也只是追求單純的幸福,又或者尋找生命的意義。
做這件事情,對自己的意義在哪裡?
開發產品,都需要有產品願景,才能把大家聚在一起,讓大家朝共同的方向努力,知道自己往哪裡去。沒有產品願景,我們只是不斷地加功能,或是抄襲競爭者的功能,卻不知道為什麼。套用到自己的人生上,我們對自己生命的「願景」在哪?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「願景」,不也就是隨波逐流,去單純抄襲別人的路。
然後,我忽然有點明白了,我生命的願景是什麼。
我們其實可以回頭想想,我喜歡做什麼?我平常享受做什麼事?不是為了金錢,不是為了在履歷上多上一筆成就,然後答案就會漸漸浮現。
或許還不確定具體要做什麼,但是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願景下,我們可以再去想想我們可以做哪些事,讓自己實現這個願景,又或者,我們可以更輕易知道,我們可以不做哪些事。
最後,分享 Simon Sinek 的影片給大家,我蠻喜歡他的很多看法。